ICU患者的镇静深度评估及疼痛评估是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日,重症医学科与麻醉医学科联合,将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技术应用于ICU镇痛镇静患者中,有效缩短了气管插管带机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至今已成功开展50余例。

BIS监测是将一组电极片黏贴于患者前额、眉弓及太阳穴处,将传感器与监护仪链接,采用双频谱分析法将原始脑电图信号的时间与振幅关系转换成频率与功率关系,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处理,通过客观量化的数据,指导调整镇静镇痛水平,达到既能缓解疼痛,又能避免镇静过深的目的。

据悉,该技术应用于手术麻醉已多年,2024年首次引入重症医学科。为确保新项目的安全使用,重症医学科组织多次业务培训,邀请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技术骨干讲解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全员技术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在首例病例选择上科室异常谨慎,结合临床病种及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且进行镇痛镇静患者中应用。随后费志永主任带领团队查阅文献及相关案例,充分讨论,拟定预案,全面做好设备、人员、技术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应用过程中,费主任亲自带领团队分析数据,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数据调整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再观察BIS监测数据,再调整。如此反复,让患者在安全镇痛镇静下实施救治。
据费主任介绍,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与大脑皮质细胞的氧耗程度、脑细胞损伤程度有相关性,所以该检测对脑损伤程度和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恢复程度也能做出评估,对判断愈后有指导意义,为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科室也将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缓解因原发疾病、气管插管、被动制动等原因导致的患者疼痛、身体不适和焦虑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重症医学科 任翠平 董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