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神经科门诊中经常遇见这样的患者---“有些人是因为近期流感,发热、鼻塞、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导致睡眠不好;有些则是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原有的睡眠节奏被破坏,反而难以入睡;还有患者在之前就有失眠的,后又遇到新冠、流感等,失眠情况就更重了……”
“睡眠力”即“免疫力”,规律而充足的睡眠在对抗病毒入侵、提高免疫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情绪、工作状态,造成无故的腰酸背痛、身体不适,更会严重伤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抑郁症、肠功能紊乱症、神经性皮炎。
解决失眠的 4 个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① 需要创造适宜的卧室环境,如适宜的温度、光线和声音;
② 规律作息,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睡觉,无论睡眠好坏,每天都要坚守上下床时间;
③ 傍晚应避免饮酒、咖啡、饱食或饥饿,晚饭后不可大量喝水,以减少夜尿;
④ 不能赖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比如躺在床上看手机、看电视、看书等;
⑤ 夜间不要看闹钟,减少卧室内的时间感;
⑥ 白天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有助于调节自身生物节律;
⑦ 失眠患者尽量不要午睡,如果午睡尽量不要超半小时。
二、睡眠放松训练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腹式呼吸:舒服地躺在床上,慢慢地闭上眼睛,通过鼻子缓慢地呼吸。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腹部,随着自己缓慢而有深度地呼吸,感受到腹部的起落变化。即,当我们缓慢吸气时,感受到腹部慢慢地鼓起来;缓慢呼气时,感受到腹部慢慢地瘪下去。大约十次,身体就会进入放松的状态。
其次,尝试渐进式肌肉放松。这是一种行为疗法,通过交替出现的肌肉深度紧张及放松,找到全身放松的感觉。尝试着让自己的肌肉紧张到极点,接下来,它就会朝向放松的方向发展了。具体实施方法是,把力量集中到某一个部位的肌肉,然后用力收缩,绷紧到顶点 7~10 秒钟,然后突然放松,享受肌肉瞬间变得软绵绵的感觉,此时身体就能产生最放松的感觉,减轻焦虑,更加容易达到身心愉悦状态,促进睡眠。

三、睡眠限制疗法
通过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限制疗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天记录上床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上厕所次数、影响睡眠的因素等。记录一周每晚平均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第二周卧床时间不少于上一周平均睡眠时长,若睡眠效率达到 90% 以上,第二周可提早 15~30 分钟上床;若睡眠效率在 80%~90% 之间,则第二周维持原来的上床时间;若睡眠效率低于 80%,则第二周要推迟 15~30 分钟上床。通过此规则调整睡眠时间和效率,直至达到足够的睡眠时长。
四、睡眠刺激疗法
睡眠刺激疗法具体步骤是:当 30 分钟内仍无法入睡时,不要一直躺在床上,应起身离开卧室,当有困意时再返回,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睡着。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每天定时起床,白天避免睡觉。
失眠患者用药建议
如果通过病因治疗、健康睡眠教育仍不能改善睡眠,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选择药物治疗。
1)短期失眠往往可以找到诱发因素,去除诱因可使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对于仍然失眠的患者应进行睡眠卫生教育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避免转变为慢性失眠。
2)老年失眠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推荐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3)特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慎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呼吸抑制作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不宜服用催眠药物治疗。
4)抗组胺药、抗精神药、抗抑郁药、褪黑素、草本类药物因证据不足,均不作为单纯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首选用药。
特别提醒:非专业人士切忌前往药店自行购买安眠药,安眠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海滨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门诊,可进行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实,睡眠感缺乏、发作性睡眠等,要及时就医。
希望大家都能尽快度过失眠的影响,回归正常生活。
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主治医师 顾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