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讲堂 > 正文

【海医健康】骨质疏松不只病在“骨”——中医视角下的“养骨”全攻略

发布:浏览量:时间:2025-10-01 20:27

只是抬东西时打了个喷嚏,却换来腰背剧痛无法动弹;只是轻轻绊了一跤,就得到骨折的诊断——这不是意外,而是“骨质疏松“悄然侵蚀的结果!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骼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疾病,使骨骼变得脆弱、极易骨折,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在现代医学领域,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对抗骨质疏松就是不断补充钙质。然而,中医对此有着不同的治疗思路。

中医“识骨”——为多脏器共同作用

1、肾为根本:“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犹如大树的根,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自然坚韧饱满。肾气亏虚,则如同树根失养,骨髓空虚,骨骼疏松脆弱便随之而来。

2、脾胃为源:“脾主运化”。每日饮食化作的水谷精微,是骨骼生长的“养料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骨骼就得不到充足滋养,逐渐枯萎。

3、肝调气血:“肝主筋,藏血”。筋能束骨利关节,肝血充足则筋强骨健。肝气郁结或肝血亏虚,气血不畅,筋骨失养,骨代谢也会失衡。可见,中医眼中的骨质疏松,是肾、脾、肝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而逐渐导致“精亏、髓减、骨枯”的全身性衰退表现。

中医“养骨”——一定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1、内服汤药:精准滋养脏腑

骨质疏松常见的证型包括肾精亏虚型、肾阳虚衰型、脾胃虚弱型、气血瘀滞等,每种证型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肾精亏虚型:常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常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肾精。肾阳虚衰型表现为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温补肾阳,强筋壮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一定要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2、药食同源:将滋养融入三餐

中医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增强身体的整体健康,促进气血的生成和骨骼的滋养。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和绿叶蔬菜。常吃黑豆、黑芝麻、核桃、桑葚、枸杞、海参、虾皮等,可补肾填精;多吃山药、莲子、芡实、小米、黄豆、牛肉等则可健脾益气。

3、外治妙法:疏通经络、濡养筋骨

温和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运动,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促进气血流通,濡养筋骨。

智慧晒背:选晨间或傍晚阳光温和时,暴露手臂、后背,每天15-20分钟,助力体内维生素D生成,引钙入骨。

艾灸温通:取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温煦肾阳,驱散寒湿,强健筋骨。

穴位按摩:闲暇时按揉涌泉、足三里、太溪等穴,每穴3-5分钟,酸胀为度。

中医调养——在于未病先防与整体调理

1、未病先防:中年之后即开始关注肾脾养护,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远比骨量严重丢失后再干预有效。

2、整体调理:不仅要关注骨密度的数值,更重视腰背冷痛、体虚乏力等全身症状,注重提升生活品质。

强健的骨骼不仅需要“钙”的基石,更需要肾气的充盈、脾胃的健运、气血的畅达,以及贯穿生命始终的养护。一碗温补的药膳,一段舒缓的太极,一支点燃的艾灸、一缕温暖的阳光、皆是守护骨骼的坚实力量。